❤ 關心您和寶貝們 ❤
如何幫寶寶添加副食品
對於添加「嬰兒副食品」。我的建議是要把握三大原則:一、四個月就可以開始吃副食品。二、父母本身有過敏體質,孩子更要從四個月大開始吃。三、一歲之前除了蜂蜜,什麼食物都可以添加,除非吃了會產生過敏症狀,但需注意剪碎壓爛很重要,比如說堅果花生等硬食物,三歲以下絕對不可以整顆餵食。
太晚接觸副食品 錯過黃金時期
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哺餵至六個月,才開始添加副食品,也是非常正確的做法,但別忘記前提是「純母乳哺餵」,尤其在一些貧窮的國家媽媽非常重要。對這些國家的寶寶而言,親餵母乳是唯一保證衛生的食物來源,其他食物都可能有造成感染的風險。至於台灣,到六個月還純親餵母乳的比例並不高,大部分的寶寶是以奶瓶餵食(即便裡頭裝的是母乳)。要知道,吸奶瓶是一件「極懶惰」的被動式吞嚥,吸乳房的動作遠遠複雜許多,因此如果不在此時添加副食品,寶寶的口腔肌肉無法得到良好的訓練,也會影響未來的咀嚼能力,以及語言能力。
更不用說,以免疫學的角度而言,四個月到九個月是訓練寶寶免疫耐受性的黃金時期!當嬰兒的腸胃道在四個月大準備好接受副食品的同時,身體的免疫系統也開始準備好免疫耐受性的產生,而此黃金時期(window of tolerance),正好是在嬰兒四個月到九個月的年紀之間。
因此,在這段期間添加的食物,絕對不要避重就輕,要記住只要是天然的食材,包括蛋白、蛋黃、魚肉等等,都應該在寶寶四到九個月之間添加,即便在過敏體質母親所生的孩子身上也不例外。舉例來說,如果寶寶在九個月前曾經吃過「魚」,未來將可以減少將近一半的過敏氣喘機率!
四個月之後「少量多樣化」的給予
四個月大之後,當您家的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食物睜大眼睛,感到有興趣的那一天,即可開始他的副食品之旅了。一開始寶寶還不太熟機「吞嚥」這動作,沒關係,還是可以開始「少量多樣化」的給予。
請注意,一開始添加副食品,甚麼米精麥精跟奶混在一起喝啦!十倍粥五倍粥吃好幾天啦!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,讓食物過於單調,而且完全沒有訓練到寶寶咀嚼的肌肉。以前專家(包括我自己)會建議增加食物的種類以「三天增加一種」為單位,但現在的我也已經不再如此建議了。新的添加副食品概念是:少量多樣化的副食品刺激,直接跟著大人一起吃,而不是單一食物連續給好幾天。
比如說,今天餐桌上有紅蘿蔔,就用湯匙壓爛,或剪碎,就可以直接餵入寶寶的口中了。若今天還有煮豆腐,一樣剜一小匙,也是直接塞給寶寶吃一口。一天不管給幾種食材都可以,重點是量都不要多,一兩口就好,也不要每餐都吃一樣的食物。寶寶如果吞下去,拍拍手,不一定要再追加;寶寶如果吐出來,桌子擦一擦,也不需太過沮喪,其實已經有一點點食物蛋白進入腸胃道,可以刺激免疫力成長茁壯了。
為什麼建議跟著大人一起吃?現代人生活忙碌,開伙的家庭已經不多,如果還要另外擠出時間幫寶寶烹煮食物,勞心勞力,寶寶卻不賞臉,不肯吃,最後常常成為媽媽產後憂鬱的引爆點!
既然要花時間下廚,不如就煮一些自己喜歡吃的東西,即便寶寶不吃,大人也可以開心的分食掉。即便是外食買餐的家庭,為了與寶寶分享食物,也會因此而特別謹慎,挑選健康的店家購買食物,這樣全家人反而會因為寶寶的出生,而一起變健康!
所以,當寶寶出生之後,請全家人一起配合,吃健康的食物,不要讓寶寶看著餐桌上的炸雞薯條,零食飲料,重鹹重糖,又不能吃,這就失去了我們輕鬆育兒、健康育兒的初衷。
一歲以前除了蜂蜜之外,千萬不要刻意閃躲甚麼食物,只要是天然食材,都可以吃。我們的目標是寶寶八個月大的時候,應該已經嚐過所有山珍海味,包括各種蔬菜、水果、豆類、魚、肉、雞蛋、澱粉類等等。一開始切記少量多樣化的原則,每種食物吃個兩口就停,不要追多,不要過量,更不要心急想一餐取代喝奶。
判別食物軟硬度的方法
剪碎壓爛很重要,比如說堅果花生等硬食物,三歲以下絕對不可以整顆餵食。如何判定食物是否太硬,不能給寶寶嘗試?以下是辨別的方法:
將食物(如蘋果、堅果等)放在大人的舌頭上,然後後用力將食物往上顎頂,看是否能夠將食物壓扁。比如說,蘋果丁雖然看似堅硬,但舌頭與上顎一擠壓,就扁了,表示可以給寶寶嘗試。反之一顆花生米,怎麼頂都還是完整的一顆,就不可以給寶寶,以免吞下過程中異物梗阻,造成窒息。
過敏反應抓大放小
不用害怕若發生過敏症狀時抓不到兇手。一般情形下,這樣的少量多樣化飲食,就算有不適應,也只會發生輕微的症狀,比如說少許皮膚疹子、輕微的肛門周圍小紅疹等等,這些情形都不需要太在意,畢竟下次吃到同樣食物,又是好幾天以後了。
萬一真的發生大過敏,比如說全身發癢蕁麻疹,或者腹瀉有血絲,一定是當天吃完就會發生,雖然可能已經吃了好幾種食物,但是相信我,每個媽媽幾乎都可以猜的出兇手是哪種食材。會發生這樣的情形,常常是餵寶寶吃的太開心,結果不小心過量了。
如果真的只是吃個一兩口,就馬上有明顯大過敏的跡象,此食物可先暫停兩週,之後把量減半再試一次。如果連續兩次都大失敗,此食物才被放棄,等寶寶一歲以後再試看看。
少量多樣化的免疫理論
為什麼少量而多樣化的副食品添加,會比同一種食材連續給好幾天還好呢?我簡單做個比喻。
想像一下把添加副食品,當做對寶寶免疫系統的課程,就像學校課程表的規劃,通常是會一天之內上很多種不同的科目,但是都是只上一節課或兩節課。不會有老師或學校,是連續三天二十一堂課,通通都上同一門課,這樣壓力太過強烈,一定會讓孩子疲乏。
添加副食品的原則亦是如此。連續好幾天吃同樣的食物,容易讓腸胃道免疫系統無法負荷,進而誘發過敏反應。以前在門診,就聽到很多媽媽詢問,孩子只是吃米糊兩三天就過敏,接著試每一種食物都是吃三天後過敏,害她心中充滿了挫敗感,不知道要怎麼繼續吃。其實,如果少量多樣化,一天只吃個一兩口,搭配其他食材也是少量的吃,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。以免疫學的概念而言,少量多樣化的免疫訓練,也是母乳寶寶不容易過敏的原因之一,因為「媽媽吃甚麼,母乳中就有甚麼,而且少量而多樣化」。
甚麼食物都吃過之後 六到八個月再考慮取代奶
試過多種食材後,如果寶寶對固體食物接受度很高,就可以開始增加餐數:早上、中午與晚上三餐,都可以先吃一些副食品,再喝奶。時間究竟要早上幾點?中午幾點?晚上幾點?我說,隨便。只要家人能配合,幾點都好,有吃到最重要。
等副食品愈吃愈多時,對奶的需求量自然就會開始減少。如果以六個月大嬰兒每天六餐奶來看,平均到了八個月大時可以斷掉一餐奶,十個月大時可以少掉兩餐奶,到一歲幾乎可以和成人一樣,正常吃三餐,然後再斟酌該給的奶量。這時副食品已經是主要營養來源,牛奶的攝取量並不多,大約三百C.C,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數值,反正只要孩子吃得很好,很均衡,不喝奶都沒有關係。
如果孩子對於副食品出現不耐煩或不愛吃的態度,可能要想想看,是不是東西太淡了,不好吃?其實可以加一點點鹽巴、橄欖油,甚至是糖來調味,或變化一些顏色,讓食物看起來可口些。如果食物的口味還不錯,寶寶還是不吃,有可能是形狀不對。有些寶寶就是天賦異稟,不喜歡泥狀食物,才七、八個月大就想吃有顆粒、有口感的食物,想吃成人碗裡的食物,這時候只要不是具強烈刺激性的,又是天然的食材,哪有甚麼不可以的?就順其自然吧!